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明代 德化窑白瓷观音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非法交易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清末至民国年间,中国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社会秩序混乱,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文物监管缺失。这件明代德化窑白瓷观音像可能原属于国内寺庙、私人藏家等。由于战乱、经济困难等因素,持有者将其出售,文物贩子或外国收藏者趁机购得,通过当时混乱的文物交易渠道,将其带至美国,最终被波士顿美术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观音像呈坐姿,姿态优雅闲适。头部微微低垂,双目轻闭,面露慈悲祥和之色,给人一种宁静、安详之感。发髻高挽,造型精美,头顶可能还装饰有小型化佛等。身体微微前倾,衣袍自然垂落,线条流畅且富有层次感,仿佛随风飘动,展现出一种灵动之美。右手搭于膝盖,左手自然放置,身旁有一个小巧的几案造型。观音像身下的底座造型似岩石,增加了整体的稳重感和真实感。 装饰细节:采用德化窑特有的白瓷材质,瓷质细腻温润,釉色纯净,呈现出一种柔和的象牙白色,有 “猪油白”“象牙白” 之称。通过细腻的雕刻手法,将观音像的面部表情、衣褶纹理等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衣褶部分,线条流畅自然,疏密得当,充分展现了德化窑工匠精湛的雕塑技艺。虽然没有过多色彩装饰,但凭借白瓷本身的质感和精妙的造型,营造出超凡脱俗的艺术效果。 尺寸规格:从图片比例推测,高度可能在 30 - 50 厘米左右,但具体尺寸暂未公开。

历史背景

明代是德化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德化窑位于福建德化,以烧制白瓷闻名于世。当时,佛教在中国社会依然有着广泛的信仰基础,观音作为佛教中慈悲的象征,深受民众敬仰,以观音为题材的雕塑作品大量涌现。德化窑的工匠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将白瓷的特性与佛教造像艺术完美结合,创作出众多造型优美、神态逼真的白瓷观音像。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大量出口到日本、欧洲等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展示了明代高超的陶瓷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