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十一面观音浮雕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砖石雕刻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清末至民国年间,中国内忧外患,社会秩序混乱,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这件唐代十一面观音浮雕可能原位于某寺庙、石窟或墓葬中,被盗墓者或非法文物采集者发现后盗掘出来。为获取经济利益,他们将其卖给文物贩子,文物贩子通过走私等非法渠道,将浮雕转运到美国,最终被波士顿美术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浮雕呈长方形,观音菩萨像为主体雕刻在石板上。观音菩萨身姿挺拔,呈站立姿态,脚踏莲花座,给人一种庄严、神圣之感。
装饰细节:观音头戴十一面佛冠,每一面表情、神态各异,展现出不同的慈悲与智慧相。主面表情宁静祥和,其余各面或慈祥、或威严,象征着观音菩萨能观照不同众生的需求。观音上身袒露,佩戴有精美的项链、璎珞等装饰,刻画细腻,线条流畅自然,凸显出唐代造像在装饰上的华丽风格。下身长裙垂落,衣褶线条丰富且富有层次感,仿佛随风飘动,体现了唐代工匠对衣物质感和动态的高超表现能力。观音左手持净瓶,右手施无畏印,姿态优雅,手势精准,传递出救苦救难的寓意。浮雕的边缘可能有一些简单的装饰线条或图案,虽有一定磨损,但仍能看出雕刻工艺的精湛。
尺寸规格:从图片比例推测,高度可能在 100 - 150 厘米左右,宽度可能在 30 - 50 厘米左右,但具体尺寸暂未公开。
历史背景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宗派林立,佛教文化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十一面观音信仰在唐代颇为流行,被认为是具有特殊法力的菩萨形象,能消除众生的灾厄,满足众生的愿望。唐代的佛教造像艺术在前代基础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以丰满圆润的造型、写实生动的风格、华丽精美的装饰著称。工匠们融合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等多种元素,创造出大量精美绝伦的佛教造像,这些造像不仅是宗教供奉的圣物,更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和高超的艺术水准。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