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 卢舍那佛坐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辽
文物材质
砖石雕刻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清末至民国年间,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监管缺失。这件辽代卢舍那佛坐像可能原位于辽代的某座寺庙或佛塔之中,被盗墓者或不法分子盗掘。为谋取高额利益,他们将其转手卖给文物贩子,文物贩子通过走私等非法途径,将佛像偷运到美国,最终被波士顿美术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佛像呈坐姿,安坐在一个雕刻精美的基座之上。佛像身形饱满,比例协调,展现出庄重、肃穆的气质。
装饰细节:佛像头部面容圆润,双目微睁,神态宁静祥和,透露出慈悲与智慧。头顶肉髻规整,双耳较大且下垂。身着的袈裟雕刻细腻,衣褶线条自然流畅,富有层次感,体现出布料的质感。胸部袒露,胸前可能有一些象征佛教意义的雕刻符号或装饰。双手姿态或结印,表现出特定的佛教教义。基座雕刻复杂精美,下部有狮子等雕刻造型,狮子造型生动,增添了佛像的威严感;基座上部还有一些几何纹饰或花卉纹饰,丰富了整体的装饰效果。佛像表面虽有一定程度的磨损、风化痕迹以及裂纹, 但仍能看出雕刻工艺的精湛和辽代佛教造像的独特风格。
尺寸规格:从图片比例推测,佛像连基座高度可能在 150 - 250 厘米左右,但具体尺寸暂未公开。
历史背景
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在其统治区域内,佛教得到广泛传播和尊崇,成为辽代社会重要的宗教信仰。辽代统治者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修建了众多寺庙、佛塔,佛教造像艺术也随之繁荣。辽代的佛教造像在继承唐代佛教造像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契丹族等北方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上多饱满圆润,装饰上较为华丽,工艺精湛。卢舍那佛在佛教中代表着佛法的无边智慧和慈悲,是佛教造像中的重要题材,通过对这类佛像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辽代的宗教文化、艺术审美以及当时的民族融合状况。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