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建窑兔毫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北宋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非法交易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清末至民国年间,中国内忧外患,社会秩序混乱,文物保护制度缺失。这件宋代建窑兔毫盏可能原属于私人藏家、寺庙或古董店铺 。在战乱、经济困难等因素影响下,持有者将其出售,文物贩子或外国收藏者趁机购得,通过当时混乱的文物交易渠道,将其带至美国,最终被波士顿美术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兔毫盏为敞口,斜直壁,小圈足,整体造型简洁大方。口沿较薄,微微外撇,便于茶汤的饮用和观赏;腹部斜收,线条流畅,至底部形成较小的圈足,使盏身显得稳定且优雅。
装饰细节:最具特色的是盏内外壁所呈现出的兔毫状纹饰,这些 “兔毫” 实际上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料中的铁元素析出,形成的细长、均匀且闪烁金属光泽的条纹,如同兔子身上的毫毛。兔毫纹的颜色有银白色、褐色等,长短、疏密不一,在黑色或黑褐色的釉面上,犹如夜空中的流星划过,极具美感和艺术感染力。釉面肥厚润泽,有一定的垂釉现象,底部圈足处可见未施釉的胎体,胎质呈深褐色或紫黑色,质地较为粗糙,这是建窑瓷器 “铁胎” 的典型特征。
尺寸规格:从图片比例推测,口径可能在 10 - 15 厘米左右,高度可能在 5 - 8 厘米左右,但具体尺寸暂未公开。
历史背景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斗茶之风盛行。建窑兔毫盏作为斗茶的重要器具,备受文人雅士、宫廷贵族的喜爱。建窑位于福建建阳,以烧制黑釉瓷器著称。在宋代,斗茶注重观察茶汤表面的色泽和泡沫,黑釉盏能够更好地衬托出茶汤的白色,而兔毫纹的存在也为斗茶增添了趣味性和观赏性。同时,宋代的制瓷工艺在前代基础上不断创新,建窑工匠们通过对釉料配方、烧制温度和气氛的精准把控,成功烧制出具有独特兔毫纹的茶盏, 这不仅体现了宋代高超的陶瓷烧制技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追求。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