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骨质密宗法器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骨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情况

文物描述

原料以牛骨为主(藏地视牛为神圣,牛骨被认为具有 “加持力”),其次为羊骨、骆驼骨,少数高级法器使用象牙(宫廷制品)或修行者颅骨(如嘎巴拉碗,象征 “破除无明、超越生死”)。骨质经脱脂、打磨后质地细密坚硬,牛骨胎体呈乳白色或淡黄色,表面温润,无明显杂质;颅骨质地更厚重,骨缝处可见自然纹理,常被视为 “灵骨”,需经特殊宗教仪式处理后方可使用。晚清民间法器因工艺简化,可能直接使用未脱脂的骨骼,表面略显粗糙,偶见骨孔或裂痕。

历史背景

清代统治者(尤其是顺治、康熙、乾隆)将藏传佛教视为 “安藏定蒙” 的政治工具,大力扶持:顺治帝迎请五世达赖入京,康熙帝修建雍和宫(北京最大藏传佛教寺院),乾隆帝命人编纂《造像量度经》规范宗教器物形制。宫廷对密宗法器的需求推动了其工艺升级 —— 造办处召集藏、汉、蒙古工匠,制作供皇室礼佛或赏赐活佛的骨质法器(如乾隆款鎏金骨制金刚杵),这类器物材质精良、纹饰严谨,成为等级与权威的象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