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红釉碗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情况
文物描述
乾隆时期的豇豆红釉碗造型多为小巧规整的敞口碗,口沿微撇,弧腹较浅,圈足矮小,整体线条圆润柔和,尺寸通常较小(口径约 10-12 厘米),适合作为文房雅玩或茶器使用。部分碗型会在腹部饰一道弦纹,增加简洁的层次感,修胎精细,圈足端圆润光滑,俗称 “泥鳅背”,体现了乾隆官窑制瓷的严谨。
历史背景
豇豆红釉创烧于康熙晚期,是清代铜红釉工艺的巅峰之作,因烧制难度极大,仅在康、雍、乾三朝短暂流行。乾隆时期,官窑制瓷技术虽持续精进,但豇豆红釉的烧制数量已远不及康熙,且釉色更注重 “雅” 的审美 —— 相较于康熙的浓艳热烈,乾隆豇豆红更显内敛柔和,这与乾隆皇帝崇尚 “精致素雅” 的宫廷审美有关。此时的豇豆红釉碗多作为宫廷文房用具(如洗、水盂)的配套器物,或作为皇室赏玩的 “雅器”,而非日常实用餐具。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