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海藻纹葫芦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器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 “小葫芦”(壶颈与壶口),下部为 “大葫芦”(壶腹),中间以收腰过渡,线条流畅自然,符合清代陶瓷 “圆润饱满” 的审美倾向。部分器物会在收腰处加饰弦纹(凸起的环形线条),或在底部设圈足,圈足边缘多经过打磨,官窑器物的圈足更为规整,民窑则稍显粗犷。
历史背景
熙时期设立 “景德镇御窑厂”,集中全国顶尖工匠与原料,推行 “官搭民烧” 制度(官窑器物委托民窑烧制,确保质量),使得青花工艺(如 “分水法”“渲染法”)快速成熟,为海藻纹的精细绘制提供可能;雍正、乾隆时期,皇帝亲自关注陶瓷设计,官窑器物更追求 “雅致与华丽结合”,推动葫芦瓶从 “实用器” 向 “陈设器” 升级。清代商品经济繁荣,民间对陶瓷的需求激增,葫芦瓶因 “造型吉祥、价格亲民” 成为民窑的主流产品之一 —— 江南地区(如景德镇、宜兴)的民窑大量生产葫芦瓶,用于存储茶叶、药材,或作为嫁妆、礼品,满足民间 “祈福避灾” 的需求。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