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郎窑红釉梅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情况

文物描述

梅瓶作为传统瓷器中的经典器型,在康熙朝郎窑红釉中多遵循 “端庄规整、比例协调” 的官窑风格以浓艳的 “牛血红” 为基准,色泽深沉饱满,如初凝的宝石般莹润华贵,无漂浮感;部分器物因窑火变化,釉色会呈现微妙层次,近口沿处因釉层薄而微微泛出 “灯草边”(浅黄或白色的细线),底部则因釉汁垂流形成 “脱口垂足郎不流” 的经典特征 —— 即口沿脱釉露白、器足积釉色深,但釉汁不漫过足底,是鉴别郎窑红的关键标识。

历史背景

明代中期后,高温铜红釉烧制技术逐渐失传,至康熙朝,郎廷极督陶时大力恢复宣德鲜红釉工艺,通过调整釉料配方与窑火控制,最终烧制出 “郎窑红”,填补了明代以来铜红釉的空白,堪称清代陶瓷工艺的 “技术复兴里程碑”。康熙朝国力强盛,皇室对高档瓷器的需求旺盛,郎窑红釉因色泽浓艳、象征 “皇权尊贵”,成为官窑专供器物,主要用于皇家陈设、宴饮或赏赐,民间禁止私自烧制,进一步凸显其稀缺性。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