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瓜楞高足盖罐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情况
文物描述
直口(口径约 8-10 厘米),短颈(颈高约 1-2 厘米),溜肩,鼓腹(腹径约 12-14 厘米),腹部刻划 “六瓣瓜楞纹”—— 瓜楞从肩部延伸至腹底,线条圆润流畅,无尖锐棱角(唐代器物多避 “刚硬”,重 “柔和”),腹下部向内微收,与高足衔接处设一圈浅弦纹(起过渡装饰作用);盖:呈 “覆碗形”(唐代盖罐主流盖型),盖顶设 “宝珠钮”(钮高约 1-1.5 厘米,圆润光滑,便于开合),盖面随罐身弧度做 “六瓣瓜楞纹”(唐代瓜楞造型多为 4、6、8 瓣,六瓣最常见),盖沿内侧有浅槽,可与罐口精准扣合,避免移位;
历史背景
代是中国陶瓷史上 “南青北白” 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南方以青瓷为核心,北方以白瓷为主流,其中越窑青瓷(浙江余姚、慈溪一带)代表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被称为 “秘色瓷”,专供皇室与贵族使用,此外岳州窑(湖南岳阳)、长沙窑(湖南长沙,虽以彩绘闻名,但青瓷亦有生产)、洪州窑(江西南昌)等窑口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青瓷体系。
这类瓜楞高足盖罐若存在,大概率产自越窑或岳州窑 —— 越窑的釉色技术与成型工艺,能支撑 “瓜楞纹的精准刻划” 与 “高足的稳定烧制”,而岳州窑的青黄釉产品则可能面向中下层市场,胎釉略逊于越窑,但造型风格一致。此时青瓷窑口的规模化生产(如越窑龙窑一次可烧数千件器物),为这类造型器物的出现提供了产业基础。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