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胡文明款铜鎏金螭纹盒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情况

文物描述

典型的 “扁圆形盖盒”,器形规整饱满,轮廓线条圆润流畅,符合晚明文房器物 “小巧精致、便于持握” 的审美。通常直径约 8-12 厘米,高 4-6 厘米,盖与器身以 “子母口” 严密扣合,闭合后浑然一体,无松动之感。以高纯度 “精铜” 为胎,铜质细腻致密,上手分量沉实(区别于同期粗制铜器的 “虚浮感”)。晚明江南铜器注重 “铜料甄选”,胡文明所制铜器尤重铜质,为后续鎏金与纹饰雕刻奠定基础。

历史背景

中国铜器工艺自商周青铜礼器后,历经汉唐铜镜、宋元铜器的发展,至晚明进入 “文房铜器” 的黄金期。此时江南地区(以苏州、松江为中心)涌现出一批专业铜匠,胡文明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与同期的 “石叟” 并称 “晚明铜器双绝”)。晚明商品经济繁荣,江南地区文人阶层壮大,“文房清供” 成为文人彰显品位的重要载体 —— 除笔墨纸砚外,印泥盒、香盒、笔洗等 “辅助文房器” 也追求 “精致化”。胡文明款铜鎏金螭纹盒,最初多作为 “印泥盒” 或 “香盒” 使用(盒内常残留朱砂或香料痕迹),其小巧的尺寸、雅致的纹饰,恰好契合文人 “案头小物,必求精美” 的审美追求。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