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铜胎画珐琅山水图盒盖缺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情况

文物描述

现存盒身为 “扁圆形”,符合乾隆朝文房盒 “小巧规整、便于案头使用” 的设计风格。常见规格为:直径 10-15 厘米,高 4-6 厘米(不含盒盖),盒口为 “子母口”(内侧有一圈凸起的子口,用于与盒盖的母口严密扣合),口沿打磨光滑,无明显磕碰痕迹(仅盖缺,盒身保存较完整);盒底为 “圈足”,足墙低矮(高约 0.5-1 厘米),足径略小于盒身直径(约 8-13 厘米),足底平整,便于平稳放置。

历史背景

铜胎画珐琅工艺源自元代传入中国的 “波斯珐琅”,经明代的 “初创”(宣德、景泰朝)、清代康熙朝的 “发展”(引入西方珐琅彩料与技法),至乾隆朝达到鼎盛。乾隆皇帝对珐琅器极为喜爱,下令扩建宫廷珐琅作(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汇聚全国顶尖工匠(包括部分西方传教士工匠,如郎世宁等),并从欧洲引进新型珐琅彩料(如 “洋红”“洋黄”),优化烧制工艺 —— 此前康熙、雍正朝的铜胎画珐琅多以 “花卉、人物” 为主题,乾隆朝则拓展出 “山水、楼阁、鸟兽” 等更复杂题材,且工艺更精细(如多次烧制、大面积描金),这件山水图盒(盖缺)正是技术突破的产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