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青铜铭文戈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战国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情况

文物描述

戈的主要攻击部位,呈长条形,前端尖削如刀,两侧刃部锋利,可用于劈砍、啄击。春秋战国时期的戈援多为弧形或直援微弧,部分晚期戈援会加铸凸起的 “脊”,以增强强度并减轻重量,如战国时期的 “长胡三穿戈”,援部弧度平缓,脊线清晰,实战性能突出。

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前 770 - 前 476 年):车战是主流作战方式,戈作为车兵核心兵器,需适配战车的 “长柲”(约 1.8-2.5 米),因此早期戈 “援短胡短”(胡长仅 3-5 厘米,1-2 穿),重心靠前,便于车兵在战车上挥击敌方车兵或步兵。此时戈的铭文多为 “族徽” 或简短记事,反映 “世卿世禄” 制度下,贵族家族主导兵器铸造,戈兼具 “实战工具” 与 “家族象征” 属性,如 “齐侯戈”“鲁侯戈”,均为诸侯家族自用或赏赐臣下的兵器。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