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皮架子鼓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纺织品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情况
文物描述
以乌梢蛇、蟒蛇等大型蛇类的背部皮为主 —— 清代民间对蛇皮的利用较为普遍,蛇皮纤维坚韧、张力均匀,且敲击时能发出 “清脆而不刺耳” 的音色,优于同期部分羊皮、牛皮鼓(羊皮偏软、牛皮偏闷),适合需要灵活音色的场景(如民间说唱、小型演艺)。期多为可拆卸的木质支架,由立柱、横杆、卡扣组成 —— 支架高度通常在 80-120 厘米(适配坐姿或站姿敲击),横杆可调节角度,用于固定鼓身;晚期(清末民初)受西方乐器影响,可能出现少量 “金属支架”(如铁制、铜制),但存世极少。
历史背景
清代民间宗教(如民间道教、萨满教、地方祠神信仰)和民俗仪式(如庙会、婚丧嫁娶)中,鼓是 “沟通人神” 的重要法器 —— 蛇在部分民间信仰中被视为 “灵物”(如道教中蛇与龟象征 “玄武”,萨满教中蛇代表 “自然神灵”),因此蛇皮鼓被赋予特殊意义: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