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大理石奏乐俑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坐式(对应不同演奏场景,如坐奏弦乐、立奏管乐)。人物体态饱满,面部圆润,眉眼细长,嘴角微扬,符合唐代 “以胖为美” 的审美取向;发式多样,男性乐俑多束发戴幞头(唐代典型男性头饰),女性乐俑则梳双环髻、高髻等,部分还饰有簪、钗等小型配饰,细节精致。选用质地坚硬、纹理均匀的大理石,避免因材质缺陷影响雕刻细节,同时利用大理石的自然色泽烘托人物形象,无需额外施彩(部分遗存可能原施彩绘,但因年代久远脱落,仅留石材本色);
历史背景
唐代是中国古代乐舞发展的巅峰时期,“乐” 不仅是宫廷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生活(如宴饮、庆典、祭祀)的常见元素,这为奏乐俑的创作提供了直接背景:唐代设立 “太常寺”“教坊”“梨园” 等机构,专门管理乐舞表演,形成了 “十部乐”(如燕乐、清商乐、龟兹乐等,融合了中原与西域乐舞)的庞大体系,乐舞种类繁多,乐器形制成熟,为奏乐俑的 “写实性” 提供了依据 —— 乐俑所奏的乐器、姿态,正是唐代宫廷乐舞场景的缩影;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