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酱釉刻花罐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南宋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为直口或微撇口,短颈(部分无颈),溜肩,鼓腹(腹部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弧度饱满),下腹渐收,圈足(圈足高度适中,足墙较薄,修胎规整,部分圈足内壁有 “削足” 痕迹,体现宋代 “裹足支烧” 或 “垫饼烧” 的装烧特点)。:中小型罐为主,高度多在 15-30 厘米之间,口径 8-15 厘米,腹径 20-25 厘米,适合家庭储存粮食、酱料、酒水等,也可作为陈设器使用。

历史背景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增加,家庭日常储物需求上升(如储存酱油、醋、粮食等),酱釉刻花罐因器型适中、胎釉坚硬(耐酸碱、易清洁),成为平民家庭的 “必备器物”;同时,酱釉的 “耐脏性” 优于白釉、青釉,更适合日常使用,避免了浅色釉易沾染污渍的问题。宋代文化崇尚 “简约、内敛、雅致”(如宋代文人画的 “留白”、宋词的 “含蓄”),这种审美渗透到陶瓷领域:相较于唐代陶瓷的 “浓艳华丽”(如唐三彩)、明清陶瓷的 “繁复装饰”(如青花、五彩),酱釉刻花罐以 “素釉 + 简刻” 为核心,釉色温润不张扬,纹饰简练不堆砌,恰好契合宋代 “平淡天真” 的审美追求,既受平民喜爱,也得到文人与宫廷的认可(部分官窑也烧制酱釉器,供宫廷使用)。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