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胭脂红内粉彩三娘教子盘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多为 敞口、浅弧腹、圈足 形制,部分精品会在口沿做 “描金” 处理(俗称 “金口”),提升华贵感;盘的直径通常在 15-25 厘米之间,以 20 厘米左右的 “中盘” 最为常见,适合摆放或盛放茶点、果品;胎土采用 “二元配方法” 并经精细淘洗,胎质细密洁白,手感轻薄却坚实(官窑器物胎体更规整,民窑精品胎质接近官窑水平);盘的外底多施 “白釉”,官窑器物底足常见青花篆书款(如 “大清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 等六字款),字体工整;民窑精品则多为 “堂名款”(如 “慎德堂制”“退思堂制”)或无款,底足修胎规整,少见毛糙感。
历史背景
胭脂红釉(金红釉)在雍正年间由宫廷造办处成功仿制(此前依赖进口),因 “呈色娇美、成本较高”,早期多用于官窑小件器物(如碗、盘、鼻烟壶);乾隆时期工艺进一步成熟,民窑精品也开始仿制,成为 “高档彩瓷” 的标志性釉色之一,这件盘的外壁胭脂红釉,正是当时制瓷技术 “国产化” 与 “精细化” 的体现;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