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德化窑仿犀牛角杯子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化窑仿犀牛角杯的核心技术在于釉色与胎质的仿生处理。其胎体选用德化窑特有的 “象牙白” 瓷土(富含钾、钠成分),胎质细腻致密,烧成后胎色白中泛暖,为仿犀牛角的 “温润质感” 奠定基础;釉面则采用 “乳白釉” 或 “卵白釉”,通过调整釉料中氧化硅、氧化铝的比例,使釉色呈现出犀牛角特有的 “琥珀色” 或 “浅棕黄色”—— 并非纯然的白色,而是带有自然的温润光泽,尤其在光照下,釉面会透出淡淡的油脂感,与犀牛角的 “角质光泽” 高度相似。部分精细作品还会在釉面局部做 “做旧处理”,模拟犀牛角长期使用后形成的 “包浆”,进一步强化仿生效果。

历史背景

犀牛角在古代是 “珍稀材质”,既是名贵药材(中医认为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也是高端工艺品的原料(犀牛角杯、犀牛角摆件是皇室与贵族的收藏佳品)。但清代时,由于野生犀牛数量锐减(中国本土犀牛在清代中期已濒临灭绝,犀牛角主要依赖从东南亚、非洲进口),导致犀牛角价格暴涨,成为 “价比黄金” 的奢侈品,普通官员、文人甚至中等贵族都难以获得。在这种 “稀缺性” 背景下,人们对犀牛角的 “材质崇拜” 并未减弱,反而更加强烈 —— 拥有犀牛角器物成为 “身份与品味” 的象征。为满足市场需求,德化窑工匠便以 “陶瓷仿犀牛角”,既还原了犀牛角的质感与形态,又降低了成本,让更多人能拥有 “类犀牛角器物”,这是仿品诞生的直接动因。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