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错金银仿战国尊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明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多以 “筒形尊” 为基础(少数仿鸟兽形),器身呈直筒或微鼓的柱状,口径与底径基本相当,腹部略宽,线条比战国尊更圆润流畅 —— 战国尊因礼制需求,造型更厚重、棱角更分明,而明代仿品更偏向 “陈设化”,器形比例更精巧,高度通常在 20-40 厘米(战国尊多在 50 厘米以上,属大型礼器)。
历史背景
明代以前,铜器多为 “青铜”(铜锡铅合金),质地较脆,不适合精细錾刻;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黄铜”(铜锌合金)冶炼技术突破,黄铜质地坚韧、延展性好,可刻出极细的纹饰凹槽,为精细错金银提供了 “好胎”;明代宫廷设 “御用监”“内官监”,召集全国顶尖铜匠(如 “石叟”—— 明代著名错金银工匠,以 “石叟款” 错金银铜器闻名),民间则有苏州、扬州等铜器制作中心,工匠分工细化(铸胎、錾刻、错金银、打磨各有专人),工艺精度远超前代 —— 这件仿战国尊的错金银纹饰 “细如发丝、衔接无缝”,正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