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黑釉剔刻菊花纹梅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西夏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在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展开了一系列侵略活动, 包括八国联军侵华等。他们在中国大肆抢夺珍贵文物,无论是皇家宫苑还是民间收藏,都难以幸免。这件西夏黑釉剔菊花梅瓶很可能就是在这一混乱时期,被列强掠夺,随后辗转流入波士顿美术馆 。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此梅瓶造型修长优美,线条流畅。小口、短颈,溜肩,腹部修长渐收,圈足略外撇,具有典型梅瓶的优雅形态,既适合陈设,也有一定的储物功能。
釉色特点:施黑釉,釉色漆黑光亮,质感细腻,显示出当时高超的施釉技术。黑釉在高温烧制后,表面呈现出莹润的光泽,如同漆器一般。
装饰工艺:最具特色的是其剔刻装饰工艺。瓶身腹部剔刻出精美的菊花纹饰,菊花形态逼真,花瓣舒展,花蕊清晰,枝干婉转,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菊花纹饰周围剔刻出波浪形或云纹等辅助纹饰,形成对比鲜明的装饰效果 。剔刻工艺使花纹部分露出胎体,呈现出黑白分明的视觉效果,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胎体特征:胎体较为厚重,质地坚硬,颜色为浅灰白色,体现出西夏瓷器在原料加工和烧制工艺上的特点。
历史背景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西夏的陶瓷业在吸收中原地区和周边民族制瓷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西夏瓷器以质朴豪放、粗犷大气为主要风格,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剔刻花工艺是其典型代表之一。
西夏时期,瓷器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也用于宗教、礼仪等活动。黑釉瓷器在西夏较为流行,一方面是因为黑釉烧制技术相对成熟,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因素有关。这件黑釉剔菊花纹梅瓶,是西夏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反映了当时西夏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以及西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