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建窑兔毫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南宋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非法交易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西方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的皇宫、王府、寺庙以及民间收藏进行大肆掠夺。同时,外国文物贩子与国内不法分子相互勾结,通过盗掘、收购等非法手段获取文物并贩卖到海外。这件南宋建窑兔毫盏或许就是在这样的混乱时期,被侵略者抢夺,或者经非法交易流出中国,最终流落到波士顿美术馆。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兔毫盏为典型的束口碗造型,口沿微撇,斜直壁,碗壁从口沿至底部逐渐收窄,底部为圈足。圈足较浅,放置时较为稳定。整体造型简洁大方,符合宋代茶具的实用与审美需求,便于点茶时操作 。
釉色特点:施黑釉,釉面上分布着细密的如同兔毫般的条状结晶斑纹,这些斑纹从口沿向下延伸,有的细长如丝,有的粗短有力,颜色从银白到褐黄不等,在黑色釉面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斑纹的形成是由于建窑瓷器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料中的铁元素在冷却时析出结晶所致,每一件兔毫盏的斑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口沿处由于釉层较薄,颜色略浅,多呈现出黑中泛灰的色调 。
胎体特征:胎体厚重,质地坚硬,颜色多为深灰色或紫黑色,俗称 “铁胎”,这是建窑瓷器的显著特征之一。从圈足处可以观察到粗糙的胎质,能看到一些细小的气孔和铁斑,显示出建窑在原料选择和烧制工艺上保留了一定的原始质感,体现了民间窑口质朴豪放的风格 。
历史背景
南宋时期,饮茶之风盛行,尤其是点茶法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以及宫廷中广泛流行。点茶需要使用特定的茶具,建窑兔毫盏因其独特的造型和适宜的釉质,成为点茶的理想器具。
建窑位于福建建阳一带,在宋代是著名的瓷窑。当时的工匠们利用当地富含铁元素的原料,经过不断摸索和创新,烧制出了具有独特兔毫纹的黑釉瓷器。兔毫盏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还大量出口到日本等国家,在日本被视为茶道中的珍品,对日本的茶道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繁荣,文人对茶具的审美追求推动了建窑在制瓷工艺上不断精进,兔毫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南宋瓷器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审美情趣以及高超的制瓷技艺。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