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竹雕笔筒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竹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多选用生长年限长、竹质坚硬细密的 “老竹”(如毛竹、楠竹),以竹的 “茎干” 为原料,截取成圆筒状(高度多为 15-25 厘米,直径 8-12 厘米,符合文人握笔、置笔的实用需求)。优质竹材纹理顺直,无虫蛀、裂痕,表面带有天然的竹节纹或细微的纤维纹理,为雕刻提供了良好的基底。
历史背景
清代前期(康雍乾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举制度完善,文人阶层规模扩大,“文房清供” 成为文人彰显身份、寄托情怀的重要载体 —— 笔筒作为文人每日使用的器物,不仅需满足 “置笔” 的实用需求,更需体现 “雅趣”。
文人直接参与竹雕创作或定制:一方面,文人将自己的审美偏好(如对历史典故的喜爱、对 “清雅” 风格的追求)融入笔筒设计,要求工匠雕刻符合文人审美的题材与风格;另一方面,部分文人本身就是竹雕高手(如金农、郑板桥等),他们亲自操刀,将书法、绘画技巧融入雕刻,使竹雕从 “工匠技艺” 升华为 “文人艺术”,推动了人物故事题材的流行(相比花鸟、山水,人物故事更能承载文化寓意)。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