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青铜头盔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盔体为完整弧形结构,直径多在 25-30 厘米,高度 18-22 厘米,能完全包裹头顶、后脑及两侧颞部,仅正面留 “面部开口”(开口宽度约 12-15 厘米),避免实战中箭矢、兵刃对头部关键部位的伤害;

历史背景

唐初统一战争(如平定窦建德、王世充)及对突厥的骑兵作战中,士兵需频繁骑马奔袭,“矮圆型丸盔” 因重心低、贴合头部,能减少骑马颠簸时的头盔晃动,避免影响视线;中期对西域的开拓(如安西都护府驻军)中,中亚游牧民族的 “高型尖盔”(防护头部上方更优,适合应对自上而下的劈砍)传入中原,唐代工匠吸收其 “增高盔体” 的设计,改良出 “高型丸盔”,兼顾中原军队对 “后脑防护” 的需求与西域盔的 “轻便性”;唐代军事制度(如府兵制、募兵制)的完善,也推动了头盔的标准化生产 —— 中央 “少府监” 下辖的 “甲坊署” 负责官窑青铜盔的铸造,按军队编制定量供应,现存唐代青铜盔的尺寸、工艺差异较小,可见当时已形成成熟的 “标准化生产体系”。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