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皮质玉器抛光砂轮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纺织品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主体采用牛皮(优选黄牛皮或水牛皮) 制成,因牛皮纤维坚韧、弹性适中,经鞣制处理后耐磨性显著提升,能在抛光时既贴合玉器曲面,又避免划伤玉面。皮质多裁剪为圆形(少数为方形,适配不同玉器形制) ,直径通常在 8-15 厘米之间(小型砂轮用于玉佩、玉饰等小件,大型砂轮用于玉瓶、玉摆件等大件),厚度约 2-5 毫米,边缘经打磨处理,无锋利毛边。部分精细抛光用砂轮会选择羊皮(质地更柔软) ,表面需提前用细砂纸轻度打磨,形成细微纹理,增强抛光效果。

历史背景

宫廷玉作衰退,民间玉作兴起:清代中期前,优质玉料与顶尖玉工多集中于宫廷造办处,民间玉器以中低端为主,抛光工具需求有限;晚清(尤其鸦片战争后),宫廷造办处逐渐停办,玉工散落至民间,北京(潘家园)、苏州(专诸巷)、扬州(湾头镇)、上海(城隍庙)等地形成民间玉器作坊集群,这些作坊以生产 “民用玉器”(如玉佩、玉镯、玉摆件)为主,对抛光工具的 “性价比” 要求高 —— 皮质砂轮成本低于金属抛光工具,且易制作,迅速成为主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