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五代 董源《平林霁色图》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五代十国
文物材质
纺织品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乱,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公私文物进行掠夺。同时,外国文物贩子与国内不法分子相互勾结,通过抢夺、欺骗性购买等手段,将众多文物贩卖到国外。这件《平林霁色图》很可能在这一时期,被侵略者抢夺,或者经非法文物交易流出中国,最终被波士顿美术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构图:画面采用平远构图法,展现出广阔的空间感。以横向展开的形式,描绘了雨后平林的景色,给人以开阔、宁静之感。 画面内容:画面近处是茂密的树林,树木形态各异,有的挺拔高耸,有的枝叶交错,通过细腻的笔墨表现出树木的生机与层次感。树林间隐约可见几处房舍和小径,增添了生活气息。中景部分是一片开阔的水域,水面平静,偶有渔舟划过,体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氛围。远处山峦连绵起伏,以淡墨渲染,表现出山的朦胧与悠远,仿佛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营造出空灵的意境。 笔墨技法:董源运用了独特的笔墨技法,用笔圆润柔和,线条富有变化,勾勒树木、山石轮廓时尽显功力。墨色运用上,浓淡相宜,通过墨色的深浅变化营造出远近、虚实的空间效果。例如,用淡墨描绘远处的山峦和天空,用浓墨刻画近处的树木和房舍,使画面层次分明。皴法上,采用了典型的 “披麻皴” 来表现山石的纹理和质感,使山石显得圆润浑厚,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画面状态:因年代久远,绢本呈现出自然的陈旧色泽,可能存在轻微的磨损、褶皱痕迹,但画面的笔墨神韵依然十分突出,尽显董源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历史背景

五代时期,虽然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但文化艺术领域却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山水画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要发展,董源是南唐时期杰出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以江南山水为创作蓝本,真实地描绘出江南山水的秀丽风光和独特气质。 董源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所开创的 “平淡天真” 的山水画风格,成为了后世文人画家追求的审美境界。北宋时期,他的绘画风格逐渐被重视和推崇,对 “元四家” 等后世山水画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平林霁色图》作为董源的作品,不仅是五代时期山水画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研究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