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隋代石雕佛造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在近代,中国国内局势混乱,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十分薄弱。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对古代墓葬和佛教遗址进行非法盗掘。这件隋代石雕佛造像很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被盗掘出土,随后通过非法文物交易,被贩卖到国外,最终被波士顿美术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佛造像呈坐姿,雕刻于一块石材之上,背后有尖拱形的背屏。佛像居于中央,左右两侧各有一位胁侍立像,底部左右两角各有一只护法狮子。造像底座刻有铭文。 雕刻细节:佛像面容庄严,双目微闭,嘴角微微上扬,似带悲悯的微笑。头戴冠饰,身着通肩式袈裟,袈裟的褶皱雕刻细腻,线条流畅自然,表现出衣物的质感。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双手姿态可能为说法印等佛教手势。 两侧的胁侍立像面容清秀,身形修长,身着长袍,双手或持法器或作合十状,神态恭敬虔诚。护法狮子蹲坐于底座两侧,造型憨态可掬,却又不失威严,毛发等细节雕刻生动。 铭文情况:底座上的铭文记录了造像的年代(隋代某年某月)、造像人的姓名、祈愿等内容,字体为当时的碑刻字体,具有一定的书法研究价值。 保存状况:整体保存相对较好,但可能由于年代久远以及盗掘、运输过程中的影响,造像表面存在一些风化痕迹和细微的缺损,如部分边缘处可能有磨损,背屏顶部可能有小部分缺失,但主体雕刻内容完整,铭文也基本可辨。

历史背景

隋代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在文化上,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佛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地兴建佛寺、佛塔,雕刻佛像之风盛行。 隋代的佛教造像在继承北朝造像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南朝的一些艺术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佛像造型上趋于丰满圆润,面容更加写实,雕刻工艺也更加精细。这些佛造像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隋代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观念,是研究隋代历史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