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明佚名《搜山图卷》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非法交易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在近代,中国社会局势混乱,内忧外患。一方面,一些人因生活所迫或受利益驱使,将家族收藏的文物出售;另一方面,外国文物贩子勾结国内不法分子,大肆收购中国文物。《搜山图卷》很可能先是流入国内文物市场,后被外国文物贩子购得,通过非法途径贩卖到美国,最终被波士顿美术馆收藏。

文物描述

画面内容:画卷描绘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搜山场景。众多形态各异的神怪和搜山的神兵神将构成了画面的主要元素。神将们威风凛凛,有的骑着猛兽,有的手持兵器,神情严肃,气势汹汹,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威严。神怪们则姿态扭曲,面露惊恐或反抗之色,有的长着兽耳、兽尾,有的面目狰狞,形象夸张怪诞 。背景中有山林、岩石、溪流等自然景观,山林树木繁茂,岩石嶙峋,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紧张氛围。整个画面人物众多,情节丰富,充满了动感和戏剧性。 绘画技法:采用工笔重彩与白描相结合的技法。人物的轮廓、服饰纹理等细节通过细腻的线条勾勒,线条流畅且富有张力,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动态和神情。在色彩运用上,以丰富的色彩描绘人物的服饰、兵器以及神怪的外形,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突出了画面的奇幻氛围。对于山石树木等背景元素,运用皴擦等技法,展现出它们的质感和立体感。 题跋与钤印:画卷左侧有题跋,内容可能涉及对画作内容的解读、创作背景等信息。同时,画卷上还钤有一些收藏印鉴,这些印鉴为研究画作的流传过程提供了线索。

历史背景

明代绘画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宫廷绘画、文人画、民间绘画各有特色。神话题材绘画在明代较为流行,这与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宗教信仰有关。道教、佛教等宗教思想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神话传说深入人心,为画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搜山图》的题材来源久远,通常描绘二郎神杨戬或其他神将率领神兵搜山降魔的故事,体现了人们对正义战胜邪恶的期望。明代画家在创作这类题材时,融入了当时的绘画风格和审美观念,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展现出奇幻的神话世界,是研究明代绘画艺术、宗教文化以及民间信仰的重要实物资料。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