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董邦达《庐山图卷》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非法交易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社会经济崩溃,一些人迫于生计或受利益驱使,将收藏的文物出售。外国文物贩子趁机勾结国内不法分子,大量收购中国文物并偷运出境。《庐山图卷》可能先在国内文物市场流转,后被外国文物贩子获取,通过非法途径贩卖到美国,最终被波士顿美术馆收藏。
文物描述
画面内容:画卷以长卷形式呈现,生动展现了庐山的雄伟景色。画面中,群山连绵起伏,山峰形态各异,有的高耸入云,巍峨险峻;有的平缓绵延,气势磅礴。山间云雾缭绕,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悠远的氛围,仿佛仙境一般。山上树木繁茂,或挺拔高耸,或虬曲苍劲,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画卷中还描绘了庐山的瀑布,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如白练悬挂,增添了画面的动感。此外,山间点缀着一些亭台楼阁、寺庙道观等建筑,以及蜿蜒的小径,隐约可见行人,为画面增添了生活气息。远处的江面波光粼粼,几艘船只在江上航行,拓展了画面的空间感。
绘画技法:采用水墨与浅绛相结合的技法。以细腻且富有变化的线条勾勒出山石的轮廓,运用多种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等,表现出山石的纹理和质感。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展现出山体的阴阳向背和层次感。设色上,以淡赭石、花青等色彩渲染,使画面色调和谐统一,凸显出庐山山水的秀丽与雄浑。在构图上,采用散点透视,使观者可以随着画卷的展开,领略到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具有强烈的代入感。
题跋与钤印:画卷上有不少题跋,字体多样,内容或是对庐山景色的赞美,或是对画作艺术特色的点评,或是作者的创作心境表达等,为研究这幅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资料。同时,画卷上钤有众多印鉴,包括作者自用印以及历代收藏者的鉴藏印,这些印鉴是鉴定作品真伪和研究其流传轨迹的重要依据。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绘画风格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宫廷绘画在清代受到重视,许多画家进入宫廷,为皇室创作作品,董邦达便是其中之一,他深受乾隆皇帝赏识。
当时,山水画领域流派众多,画家们既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传统技法,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新。描绘名山大川的山水画作品颇为流行,画家们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人审美情趣的追求。《庐山图卷》体现了清代山水画注重写实与意境营造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绘画艺术水平和文化氛围,是研究清代绘画艺术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实物资料。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