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北魏太和十年 铜鎏金弥勒佛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文物盗卖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晚清至民国年间,中国内忧外患,社会秩序混乱,文物保护意识淡薄。一方面,许多官宦世家、富裕人家因经济困难或战乱影响,出售家中所藏文物;另一方面,盗墓和非法文物交易猖獗。外国文物贩子与国内不法分子勾结,趁机大肆收购中国文物并转运至海外。这件北魏太和十年铜鎏金弥勒佛像很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通过非法的文物交易渠道,最终流失到美国并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佛像呈立姿,身姿挺拔,体态端庄。双脚稳稳立于莲花座上,给人以安定之感。整体造型比例协调,展现出一种庄严而又神圣的气质。 材质与色泽:主体材质为铜,表面采用鎏金工艺,虽历经岁月,仍散发着古朴而华贵的金色光泽。部分区域因时间久远,鎏金有磨损脱落的情况,露出铜的底色,更添历史沧桑感。 细节:佛像面容慈祥,眉眼细长,嘴角微微上扬,似带笑意,尽显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头顶肉髻规整,双耳修长。身着通肩式袈裟,袈裟表面雕刻有细腻流畅的衣褶线条,层层叠叠,生动地表现出布料的质感和垂坠感。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手势刻画精准,姿态自然。莲花座造型精美,花瓣饱满,线条流畅,凸显出佛像的神圣与庄严。

历史背景

北魏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将其作为巩固统治、安抚民心的重要手段。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佛教造像艺术融合了中西方元素,逐渐形成了具有北魏特色的风格。铜鎏金佛像作为佛教造像的重要形式,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金属铸造和鎏金工艺,也反映了人们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弥勒佛在佛教中被视为未来佛,代表着希望与解脱,深受民众信仰和尊崇,因此弥勒佛像的塑造在北魏佛教造像中占有重要地位。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