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或民国时期的珐琅彩罐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中华民国
文物材质
珐琅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爱丁堡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流失原因
文物盗卖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晚清至民国年间,中国社会陷入混乱,文物保护制度缺失。外国文物贩子勾结国内不法商人,大量收购中国文物。这件珐琅彩罐可能原属于民间收藏、寺庙供奉或其他收藏机构,后被非法收购,通过文物倒卖的途径流往英国,最终被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罐体呈鼓腹状,小口,整体造型圆润饱满,具有一定的稳重感。
材质与色泽:以金属为胎体,表面施珐琅彩。虽然光线和角度原因,色泽显示不充分,但仍能看出色彩较为丰富,可能有红、绿、蓝等多种颜色,经过岁月洗礼,部分色彩略显黯淡。
细节:从有限的画面推测,罐身表面装饰有精美的图案,可能是花鸟、山水或其他吉祥纹饰,但因距离和角度,无法看清具体细节,仅能看出图案线条较为细腻。
历史背景
如果是清代,珐琅彩工艺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它是一种将西方珐琅技法与中国传统瓷器工艺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用于宫廷御用器物,体现了皇家的富贵与奢华。民国时期,珐琅工艺在民间有所传承和发展,一些工艺精湛的珐琅器也有制作,不过在风格和用途上逐渐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装饰用途,也用于制作一些实用器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