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配饰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翡翠配饰数量极少,多为小型首饰(如简单的耳环、戒指),使用者以云南当地官员、商人为主,工艺粗糙,纹饰简单(多为素面或浅刻花纹),尚未进入宫廷视野。
历史背景
明代虽已有翡翠传入中国,但因产量少、认知度低,未形成规模使用。清代初年,云南作为中国与缅甸的边境贸易枢纽,开始通过 “马帮贸易” 引入缅甸翡翠原石,但此时翡翠仍被视为 “杂玉”,与和田玉相比地位较低。雍正年间,清政府在云南设立 “普洱府”,对中缅翡翠贸易实行 “官方管控”,规范原石开采与税收,确保优质翡翠原石优先供应宫廷。据《滇海虞衡志》记载,乾隆时期云南每年向宫廷进贡的翡翠原石 “约百斤”,为宫廷翡翠配饰的制作提供了充足原料。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