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鎏金莲瓣盖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以纯铜为胎,铜质细密坚硬,确保盖体不易变形 —— 唐代铜器铸造技术成熟,胎体厚度均匀(通常 0.3-0.5 厘米),部分小型盖体(如执壶盖)会采用 “失蜡法” 铸造,保证造型精准。整体呈 “覆莲状”(倒置的莲花),直径通常 5-8 厘米。顶部有 “盖钮”,多为 “含苞莲蕾” 造型(如广元市博物馆藏 “银鎏金舞伎莲瓣纹执壶盖”),钮高 1-2 厘米,便于手持开合;盖面主体为 3-5 层重叠的莲瓣,花瓣弧度饱满,从中心向边缘逐渐展开,每层莲瓣大小均匀,边缘微卷,模拟真实莲花的形态;盖口为 “子母口”(内侧凸起或凹陷),可与容器口精准扣合,防止滑落。
历史背景
唐代是佛教中国化的鼎盛时期,朝廷推崇佛教(如唐太宗建玄奘译经院、武则天扶持华严宗),佛教文化深入社会各阶层。莲花作为佛教 “圣花”(象征佛陀清净、涅槃重生),成为器物装饰的核心题材 —— 从宫廷祭祀用的铜鎏金香炉盖,到寺庙供奉的宝函盖,均以莲瓣为主要元素,本质是 “佛教信仰世俗化” 的体现:将宗教符号融入日常器物,既满足了精神需求,又符合实用功能。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