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面金饰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战国
文物材质
金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长 3.8 厘米、高 2.3 厘米、最大直径 1.2 厘米,器身呈 “圆柱状弧形”(类似弯曲的龙形饰件)。头部为兽面核心 —— 双目圆凸(似琉璃珠镶嵌,已缺失),双角向上向内卷收(角上刻有细条纹),宽卷鼻(鼻孔清晰),龙尾横断面平齐,整体造型小巧精致,推测为组佩或车马饰的一部分。
历史背景
西周时期,“礼器” 以青铜为主,黄金因稀缺性仅用于小件装饰;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各诸侯国 “僭越” 礼制,贵族阶层开始以 “黄金器物” 彰显身份与财富 —— 黄金的 “稀有性”“不可再生性” 使其成为 “权力等级” 的新符号,而兽面纹(源自上古图腾,象征 “威慑力” 与 “神性”)与黄金结合,既保留了传统礼器的 “威严感”,又通过材质升级强化了贵族的 “专属地位”。
典型例证:芮桓公大墓(国君级)出土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