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青花组合纹碗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敞口、浅腹、圈足(圈足变高且纤细,足底施釉,称 “釉底”),器壁轻薄,造型秀气口径 12-18cm,高 6-10c碗的胎体多为 “高岭土 + 瓷石” 二元配方(明代中期后普及),胎质洁白细腻;釉面以 “白釉” 为底,不同时期白釉色调有差异 —— 洪武、宣德白釉偏 “卵白色”(温润厚重),成化白釉偏 “象牙白”(细腻莹润),嘉靖、万历白釉偏 “亮白”(略显粗糙)。

历史背景

明洪武二年(1369 年),朝廷在景德镇设立 “御窑厂”,专门为宫廷烧制瓷器(包括青花碗)。官窑青花碗的纹饰(如龙凤纹、缠枝莲纹)、器型、款识均有严格规范,其精湛的工艺(如苏麻离青的使用、精细的绘画)为民间窑口提供了模仿范本;明代中期后(成化、弘治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民窑规模扩大,开始生产 “市场化” 的青花组合纹碗 —— 纹饰更贴近民间需求(如婴戏纹、三多纹),价格低廉,既供应国内百姓日常使用,还通过 “海上丝绸之路” 出口至东南亚、欧洲(如明代晚期的 “克拉克瓷”,其中就有大量青花组合纹碗)。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