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模伏虎罗汉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南宋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多采用当地黏土为原料,部分掺入细砂以增强韧性,烧制温度较低(约 800-1000℃),胎色以红褐、灰褐为主,胎质细密但密度较低,手感略轻,符合宋代民间陶模 “低成本、易制作、便传播” 的实用属性面部线条简洁,额间多有 “白毫相”(佛教造像中罗汉的标志性特征),眉眼低垂或微睁,神态慈祥而坚定,胡须以短线条刻画,部分罗汉身着 “右袒式僧衣”,衣纹以 “平行阴线” 或 “折线” 表现,简洁有力,符合宋代艺术 “尚简” 的审美取向。
历史背景
宋代是佛教从 “贵族化” 走向 “世俗化” 的关键时期 —— 一方面,宋代统治者虽推崇儒学,但对佛教采取 “兼容政策”,禅宗、净土宗等 “简便易行” 的佛教流派广泛传播,“十八罗汉” 的传说逐渐定型(唐代虽有罗汉造像,但 “十八罗汉” 的体系在宋代才完全成熟,并融入民间文化);另一方面,佛教为贴近民众,将 “罗汉” 形象从 “高冷的圣僧” 转化为 “有温度的护佑者”,“伏虎罗汉”(传说中以慈悲驯服猛虎,守护一方平安)的故事因 “情节生动、寓意明确”,成为民间最易接受的罗汉题材之一。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