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斩马刀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铁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刃部呈 “宽背薄刃” 的狭长弧形,前端略收窄(部分为直刃),刃最宽处约 5-8 厘米,背厚 1-1.5 厘米,兼具劈砍的锋利度与抗弯折的强度;刀身近柄处(“刀镡” 附近)常铸有 “血槽”(1-2 条,深 0.3-0.5 厘米),既减轻重量,又可在劈砍时放出血液、减少阻力。刀柄:多为木质(紫檀、花梨或普通硬木),外层缠裹 “鲛鱼皮”(或牛皮)以增加握持摩擦力,部分宫廷御用或仪仗用刀的刀柄会包镶银、铜饰件,甚至嵌绿松石、珊瑚;刀柄末端装有 “铁镦”(圆形或方形,重约 200-300 克),既平衡刀身重量,又可在近战中砸击敌人。

历史背景

斩马刀” 的名称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如《汉书》记载的 “斩马剑”),最初为短柄剑,后逐渐演变为长柄刀,核心功能是 “破甲”“斩马”—— 针对骑兵战马或敌方重甲士兵。清代继承了这一命名传统,但结合自身军事需求(如对抗蒙古、新疆的骑兵部队),将斩马刀的 “长柄化”“重型化” 特征强化,使其更适配清代骑兵与步兵的协同作战模式。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