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明清 铜钱剑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爱丁堡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三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战争掠夺情况: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时期,列强对中国的各类场所进行洗劫,这件铜钱剑可能在那时被掠夺,随后流入英国。 非法交易情况:清末至民国时期,文物市场混乱,一些不法分子将民间收藏的具有特色的物品,如铜钱剑,卖给外国文物贩子,使其被贩卖到英国,最终被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形似剑状,由众多铜钱串连而成,剑柄部分缠绕有红色等颜色的绳索,剑身上的铜钱排列整齐,形成剑刃的形状,末端还有部分松散的绳索和铜钱装饰 。 材质与色泽:铜钱主体材质为铜,呈现出古朴的棕褐色,因年代久远带有岁月痕迹和锈迹;缠绕的绳索颜色有红色等,虽历经时间有所褪色,但仍能看出原本鲜艳的色彩。 细节:每一枚铜钱中间有方孔,部分铜钱表面铸有文字或纹饰;绳索通过方孔将铜钱串连在一起,并用特殊的编织或缠绕方式固定,展现出一定的手工技艺;剑柄处的绳索缠绕紧密,可能还打有特殊的绳结用于装饰和加固 。

历史背景

明清时期,道教文化在民间广泛传播,铜钱剑作为一种具有道教文化寓意的物品流行起来。古人认为铜钱具有辟邪、镇宅等作用,尤其是 “五帝钱”(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时期的铜钱 ),被认为带有 “天、地、人” 之精气。将铜钱串制成剑形,寓意以剑的刚正之气结合铜钱的辟邪之力,起到驱邪避凶、祈福纳祥的作用。它常被放置在家中、庙宇等场所,是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