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丧乱帖唐代摹本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纺织品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大阪市立美术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此帖是唐代内府的双钩填墨摹本,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入日本

文物描述

丧乱帖》为行草墨迹,白麻纸,纵长28.7厘米,横63厘米,共八行62字,本纸右端钤有日本桓武天皇(737-806)的“延历敕定”朱文印。 原帖为卷子,现改装为轴,为"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三通尺牍合装。书法内容: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历史背景

《丧乱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于东晋永和年间的行草书书法作品,此帖原迹早已不存于世,《丧乱帖》是王羲之为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所作。叛军作乱,王家在琅琊的祖坟遭到兵火破坏,时年五十余岁的王羲之书道已然大成,却无力为祖宗做些什么,心中难过之极,写出的字全都由心而发,遂写作信札《丧乱帖》, 反映了丧乱时期王羲之痛苦不安的情绪。 因作者无意于书法,故字迹越见自然,有专家推断这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 唐人双钩填墨摹写真迹技术,在最大程度上保存了王羲之书法的原貌,其结字转折圆活流畅,字峰富于变化,墨色枯燥相间,整个书帖由行至草,活泼灵动, 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