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明清时期 古琴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木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爱丁堡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战争掠夺情况: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时期,列强对中国的宫廷、王府、文人宅邸大肆洗劫,这件古琴可能在那时被抢夺,随后流入英国。 非法交易情况:清末至民国年间,国内文物市场秩序混乱,一些不法分子为谋取暴利,将私人收藏或寺庙、道观中的古琴倒卖给外国文物贩子,最终使得该古琴被贩卖到英国,进入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古琴整体线条流畅,呈现出修长的形态。琴头较宽,设有弦轴用于调节琴弦松紧,琴尾略窄,琴身扁平,底部设有龙池、凤沼等出音孔,琴面平整,适合演奏。 材质与色泽:琴身以木材为主要材质,通体髹以红色漆,历经岁月洗礼,色泽依然沉稳,带有古朴典雅的气质。木材的纹理在漆面下若隐若现,增添了古琴的韵味。 细节:琴面上镶嵌有若干琴徽,一般由贝壳、玉石等材质制成,用以标记泛音位置;琴弦由琴头延伸至琴尾,排列整齐;琴身表面可能有细微的断纹,这是古琴在长时间使用和岁月侵蚀下形成的特殊纹理,是判断古琴年代和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 。

历史背景

古琴在中国拥有逾三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明清时期,古琴文化繁荣发展。明代,由于皇室对古琴的喜爱,古琴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提升,出现了许多斫琴名家和精品古琴,同时琴谱的刊印也十分盛行,推动了古琴艺术的传播。清代,琴学流派众多,琴人之间的交流频繁,古琴不仅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抒发情感的重要乐器,还承载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 “和”“雅” 等理念,在音乐演奏、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