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 玉制方鼎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明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爱丁堡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二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战争掠夺情况: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时期,列强对中国的宫殿、王府等进行洗劫,这件玉制方鼎可能在那时被掠夺,随后流入英国。
非法交易情况:清末至民国时期,国内文物市场混乱,一些不法分子将私人收藏的玉器卖给外国文物贩子,这件方鼎也可能通过这种途径非法交易到英国,最终被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长方体形状,口沿上方有一对立耳,底部有四足支撑,整体造型庄重古朴,模仿了古代青铜鼎的样式。
材质与色泽:玉质温润,呈现出淡绿色调,部分区域可能带有自然的纹理和沁色,增添了岁月的痕迹。色泽柔和,具有玉石特有的光泽。
细节:鼎身表面雕刻有精美的纹饰,可能是云纹、夔龙纹等传统吉祥图案,线条流畅,雕刻工艺精细,展现出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四足造型独特,雕刻有复杂的纹路,增强了器物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历史背景
明清时期,玉器制作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尤其是对古代器物造型的模仿和创新颇为盛行。玉鼎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礼器和陈设品,深受宫廷贵族和文人雅士的喜爱。和田玉等优质玉料的广泛使用,加上当时成熟的雕刻技法,使得这一时期的玉鼎在造型、纹饰等方面都极具特色,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展现了时代的审美风尚。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