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装饰马鞍及配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纺织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爱丁堡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三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推测可能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时期,被列强军队掠夺;也可能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国内局势混乱,通过非法文物交易,被文物贩子倒卖到英国,最终被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马鞍具有典型的中式鞍桥设计,鞍桥微微隆起,方便骑乘者保持平衡。配有一对马镫,悬挂于马鞍两侧。此外,还有诸多装饰性配件,整体造型庄重且富有层次感 。
材质与色泽:皮革部分呈深棕色,经过精细鞣制,质地柔软且富有光泽;金属部件色泽明亮,铆钉排列整齐,增添了坚固感和装饰性;红色流苏鲜艳夺目,与深色皮革形成鲜明对比,提升了视觉冲击力。
细节:马鞍正面中央有圆形装饰区域,布满密集排列的铆钉,组成独特图案。两侧垂下长长的流苏状装饰物,由金属链条与皮质条带结合,末端饰有精致的金属结饰;还挂有红色丝线制成的流苏挂件,摇曳生姿。马镫造型规整,表面有金属光泽,可能经过打磨或鎏金处理。
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马鞍是重要的骑乘装备。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马鞍制作工艺愈发精湛。装饰华丽的马鞍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常为皇室、贵族或高级将领所用。马背上的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对马鞍的制作和装饰尤为重视,其风格融合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和审美观念,同时也受到中原文化影响。马鞍上的装饰图案、材质选用等,都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审美风尚以及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状况。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