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大中通宝铜钱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三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推测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时期,西方列强抢夺中国文物,这枚铜钱被劫掠至英国;或者在清末至民国年间,国内文物市场管理混乱,不法分子将其非法贩卖至海外,最终被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采用圆形方孔的传统形制,这种造型在中国古代铜钱中极为常见,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钱体规整,大小适中,便于携带和使用。 材质与色泽:由铜铸造而成,因年代久远,表面布满了绿色的铜锈,部分区域呈现出深褐色,锈迹斑驳,显示出岁月的痕迹,也透露出古朴的质感。 细节:正面铸有 “大中通宝” 四字,字体为楷书,笔画刚劲有力,布局严谨。背面穿孔上方有 “1368” 字样(从提供图片来看 ),可能是相关的纪年或标记。部分大中通宝背面还会铸有纪地、纪值等文字或符号,如 “京”“浙”“十” 等,表示铸造地点或面值 。

历史背景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逐渐壮大,在称吴王时,为了稳定辖区内的经济秩序,开始铸造大中通宝。明朝建立后,初期仍铸造大中通宝,直到洪武年间统一货币制度,铸造洪武通宝后,大中通宝的铸造才逐渐减少。大中通宝见证了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与经济变革,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其不同的版别和背文也反映了当时的货币铸造和管理情况。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