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蹲踞式石狮子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3873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本品规格为49.6 x 41.8 厘米,高度78.8厘米,重量197.313千克。它呈蹲坐姿态,身躯健硕,肌肉线条通过石雕技艺被有力地刻画出来,充满力量感。头部鬃毛卷曲,呈涡旋状,层次丰富,彰显出工艺的精细。面部神情威严,双目圆睁,嘴巴大张,似在怒吼,传递出威慑之感。四肢粗壮,稳稳地支撑着身体,爪子造型写实,紧紧抓附于方形基座之上,基座质朴厚重,与狮子的威武形成呼应,整体展现出唐代石雕艺术中对力量与威严的追求,是唐代石雕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
历史背景
在唐代,石狮子常被放置于帝王、贵族和高官的陵墓神道两侧, 作为守护神兽。古人认为狮子具有辟邪驱鬼的神力,能守护逝者亡灵不受侵扰,同时彰显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威严。比如唐乾陵等唐代帝王陵墓, 石狮子以其庄重威严的姿态,镇守在陵墓前,增添了陵区的肃穆感与神圣感。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