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铜质八仙之一汉钟离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三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中叶,一位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表面上从事传教活动,实则对中国的文物古迹充满觊觎之心。他经常游走于中国的寺庙、道观以及一些民间收藏者之间,寻找珍贵文物。有一次,他在南方的一座道观中发现了这尊铜质汉钟离像,当时道观因年久失修且无人管理,处境破败。传教士便以帮助修缮道观为由,欺骗道观中的留守人员,将这尊造像带走。之后,传教士在回国时将其私自带出中国,先收藏在自己家中。后来,他的后人因经济问题,将这尊造像出售给当地的古董商人,几经辗转,最终被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购得。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造像为立姿,汉钟离身形壮硕,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神态。头戴双髻,身着长袍,袒胸露腹,左手持芭蕉扇,右手置于腹部 ,双脚稳稳站立在带有卷云纹装饰的底座上,整体造型比例协调,姿态自然。 材质与色泽:由铜铸造而成,历经岁月的洗礼,表面呈现出古朴的棕褐色,部分区域因氧化和磨损,泛出铜质特有的光泽,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细节:面部表情刻画生动,眉眼弯弯,嘴角上扬,似笑非笑,尽显汉钟离的豁达与洒脱;胡须浓密且根根分明,雕刻细腻;身上的长袍纹理清晰,褶皱自然,仿佛随风飘动;手中的芭蕉扇叶脉等细节也雕刻得栩栩如生,底座的卷云纹线条流畅,增添了造像的灵动之感。

历史背景

明代时期,宗教文化繁荣,尤其是道教,在民间拥有广泛的信仰基础。八仙作为道教传说中的重要人物,深受百姓喜爱,其形象常常被运用到各种艺术创作中。明代的铜器铸造工艺较为发达,工匠们凭借精湛的技艺,能够生动地塑造出八仙各具特色的形象。这些宗教人物造像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具象体现,也是当时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明代的社会文化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