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寿山石雕观音立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三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西方的一些所谓 “探险家” 和古董商相互勾结,在中国各地搜寻珍贵文物。这件寿山石雕观音立像原本是福建当地一个世家大族用于供奉和传家的宝物。当时,有个伪装成学者的西方古董商听闻了这件文物,他买通了家族里一个品行不端的子弟,在一个深夜,里应外合,将观音像偷出。随后,古董商通过海上运输将其带到欧洲,先是在私人收藏圈子里展示炫耀,后来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将其卖给了专门经营东方文物的商人。经过多次辗转,在 20 世纪初,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从一位欧洲收藏家手中购得了这件寿山石雕观音立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观音菩萨呈立姿,身姿优雅,体态丰腴。头戴高髻,身披长袍,衣袂随风飘动,给人一种轻盈灵动之感。左手托着净瓶,右手结法印,整体造型端庄慈祥,展现出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神圣形象。 材质与色泽:选用寿山石雕刻而成,石质温润细腻,色泽呈现出柔和的棕黄色,局部有自然的纹理和色泽变化,增添了古朴的韵味。经过岁月的打磨,表面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光泽,更显质感。 细节:观音菩萨面容慈祥,眉眼细长,微微低垂,流露出悲悯与宁静的神色;鼻梁挺直,嘴唇轻抿,嘴角微微上扬,尽显温柔与祥和。发髻雕刻细致,发丝根根分明。身上的长袍褶皱自然流畅,通过深浅不一的雕刻技法,生动地表现出衣物的质感和动态。手中的净瓶造型小巧精致,细节刻画入微。

历史背景

清代时期,寿山石雕艺术蓬勃发展,福建地区作为寿山石的产地,汇聚了众多技艺精湛的雕刻工匠。寿山石因其色彩丰富、质地细腻,成为雕刻各种人物、花鸟、山水等题材的理想材料。观音作为佛教中慈悲的象征,深受民间信仰和喜爱,以观音为题材的雕刻作品层出不穷。这些作品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具象体现,也是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清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同时,寿山石雕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贸易流通,部分精品还流传到海外,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