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褐彩梅兰纹葫芦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三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19 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一次对中国内陆城市的侵略行动中,一支外国军队闯入当地的一座古寺。这座古寺中藏有这件白釉褐彩梅兰纹葫芦瓶,原本是寺中僧人用于供奉和装饰佛堂的器物。侵略军在寺内大肆抢掠,一名士兵发现了这个造型独特的葫芦瓶,觉得新奇便将其夺走。回国后,这名士兵把葫芦瓶当作纪念品送给了自己的孩子。孩子长大后,对这件来自东方的瓷器并不感兴趣,便将其随手搁置在杂物间。多年后,杂物间清理时,葫芦瓶被当作旧物卖给了废品回收站。幸运的是,一个古董商在回收站偶然发现了它,认出其价值后将其买下。经过多次转手,20 世纪初,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从古董商手中购得此瓶。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呈葫芦形,由上下两个球体连接而成,上小下大,瓶颈细长,束腰处线条自然流畅,圈足规整,造型简洁大方,富有传统葫芦瓶的典型特征,蕴含 “福禄” 的吉祥寓意。
材质与色泽:瓷质较为细腻,胎体轻薄适中。通体施白釉,白釉呈乳白之色,釉面有细微的开片,增添了古朴的质感。褐彩作为装饰色彩,与白釉形成鲜明对比,色彩沉稳古朴。
细节:瓶身以褐彩绘有梅花和兰花纹饰,梅花枝干曲折,花朵疏密有致,花瓣形态逼真;兰花叶片舒展,线条流畅,花朵淡雅。褐彩的绘制技法娴熟,笔触灵动,将梅兰的风姿展现得较为生动。瓶身存在一些细微的裂痕,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流传过程中的波折。
历史背景
清代康熙 - 雍正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制瓷业持续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白釉瓷器在这一时期较为常见,褐彩作为一种传统的装饰彩料,常被用于瓷器装饰,以其古朴的色调受到部分人群的喜爱。葫芦瓶是中国传统的瓷器造型,因 “葫芦” 与 “福禄” 谐音,象征着福气和禄运,在民间广泛流传,常被用作陈设器和吉祥之物。梅兰作为传统的文人花卉题材,代表着高洁、雅致的品格,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同时,这一时期的瓷器不仅满足国内需求,也有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流传到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