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霁蓝描金胆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文物盗卖
潜在等级
三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晚清至民国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经济衰败,许多民间藏家因生活所迫或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将家中所藏文物出售。这件霁蓝描金胆瓶可能原属民间收藏,外国文物贩子通过其在中国的代理人或相关文物交易渠道得知后,以较低价格从藏家手中购得,随后通过非法的文物走私途径,将其运往英国,最终被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瓶为直口,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形似悬胆,整体造型修长秀美,线条流畅,是典型的胆瓶造型。
材质与色泽:以瓷土为胎体,质地细腻。瓶身通体施霁蓝釉,色泽深沉、匀净,呈现出静谧而高贵的气质。采用描金工艺,金色纹饰在深蓝色釉面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华丽,虽部分金彩因岁月侵蚀有磨损痕迹,但仍可窥见当初的精美。
细节:瓶身腹部以描金技法绘有器物图案,可能是鼎等古代礼器,周围还点缀有云纹、花卉纹等,布局疏密有致。颈部较细,与圆润的腹部形成鲜明对比,整体给人端庄稳重之感。圈足处釉色与瓶身一致,底部有一些细微的磨损和污渍,显示出其年代久远。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釉色和装饰工艺上多有创新。霁蓝釉自元代创烧以来,在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常用于祭祀等庄重场合,象征着肃穆与尊贵。描金工艺则能为器物增添华丽富贵之气。清晚期,虽然制瓷业整体较康乾盛世有所衰退,但民间制瓷依然保留了一定的传统工艺,并进行生产制作。同时,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文化掠夺,大量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这件霁蓝描金胆瓶就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文物流失的见证,反映了当时中国文物大量外流的现状和文物保护的困境。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