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蓝釉堆塑八仙人物纹方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文物盗卖
潜在等级
三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晚清至民国年间,社会秩序混乱,经济衰败,许多民间藏家因生活所迫或缺乏对文物价值的认知,将家中所藏文物出售。这件白釉暗刻花果纹水盂可能原属于民间收藏,外国文物贩子通过其在华的代理人或文物掮客,得知此水盂后,以较低价格从藏家手中购得,再通过非法的文物走私渠道,将其运往英国,最终被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瓶为方形,直口,短颈,折肩,直腹,圈足,造型规整庄重。
材质与色泽:以瓷土为胎体,质地细腻。通体施蓝釉,色泽深沉浓郁,呈现出一种静谧高贵之感。白色的堆塑人物与蓝色釉面形成鲜明对比,视觉效果突出。
细节:瓶身四面分别堆塑八仙人物中的形象,人物姿态各异,细节丰富,如人物的衣褶纹理、手中所持的法器等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瓶口处还有一些小巧的堆塑装饰,如书卷、祥云等,增添了文化韵味。瓶身四周有类似竹节的装饰线条,使得器物更具层次感 。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集大成时期,在釉色和装饰工艺上都有显著成就。蓝釉瓷器自元代创烧以来,在明清时期广泛烧制,常用于祭祀等庄重场合,象征肃穆尊贵。堆塑工艺则是将立体的形象塑造于瓷器表面,对工匠技艺要求较高。八仙题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广受欢迎,代表着吉祥如意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清中晚期,虽然制瓷业整体发展不如康乾盛世,但民间制瓷依然保留传统工艺并加以传承。同时,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文化掠夺,大量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这件蓝釉堆塑八仙人物纹方瓶就是这段文物流失历史的见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