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窑变釉梅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文物盗卖
潜在等级
三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晚清至民国年间,社会经济衰退,许多民间藏家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售家中所藏文物。这件窑变釉梅瓶可能原属于民间收藏,外国文物贩子通过其在中国的代理人、眼线或文物掮客得知此瓶后,以较低价格从藏家手中购得,随后通过非法的文物贸易渠道,如海上走私等,将其运往英国,最终被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瓶为典型的梅瓶造型,小口,短颈,丰肩,收腹,圈足。造型修长优美,线条流畅自然,具有梅瓶 “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 的典型特征,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
材质与色泽:以瓷土为胎体,质地较为细腻。通体施窑变釉,釉色丰富绚丽,主要呈现出蓝紫色调,并伴有深浅不一的纹路,如同自然的纹理,色彩过渡自然,变化万千,每一处的釉色都独一无二,展现出窑变釉独特的艺术魅力。
细节:瓶口较小,颈部短而细,肩部丰满圆润,腹部逐渐收窄,圈足规整。瓶身釉色的纹理分布错落有致,没有规律,增添了器物的神秘感和艺术价值。瓶口处釉色相对较浅,与瓶身浓郁的蓝紫色形成对比,更显层次。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集大成时期,在釉色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窑变釉是一种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气氛等因素变化,使釉色发生意想不到变化的特殊釉料,因其变化莫测、独一无二的特性而备受关注。梅瓶作为传统瓷器造型,自宋代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最初用于盛酒,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用瓷。清中晚期,虽然制瓷业整体发展较康乾盛世有所放缓,但民间窑口依然保留了对传统造型和创新釉色的探索与制作。同时,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文化掠夺,大量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这件窑变釉梅瓶就是近代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见证,反映了当时中国文物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