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清代霁红釉罐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文物盗卖
潜在等级
三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晚清至民国年间,社会经济衰败,大量民间藏家因生活所迫或对文物保护意识不足,选择出售家中珍藏的文物。这件霁红釉罐可能原属于民间收藏,外国文物贩子或其代理人、掮客得知后,以较低价格从藏家手中购得,随后通过海上走私等非法文物贸易渠道,将其运往英国,最终被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罐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底部为平底,造型饱满圆润,线条流畅自然,具有典型的清代罐类器物造型特征,既适合储存物品,也可作为陈设器。 材质与色泽:以瓷土为胎体,质地较为细腻。通体施霁红釉,釉色深沉浓艳,呈现出鲜艳的深红色,釉面光泽莹润,在光线照射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且釉色有一定的层次感,部分区域呈现出紫红交融的色泽变化,尽显古朴典雅之美。 细节:罐口边缘釉色略浅,呈现出淡淡的红色,与主体的深红釉色形成微妙对比;罐身釉面较为均匀,偶见一些细微的窑变痕迹,增添了器物的自然韵味 ;底部露胎处,胎质细密,呈现出淡淡的火石红色。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颜色釉瓷器的烧制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霁红釉,又称宝石红釉,是一种名贵的高温颜色釉,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就已烧制成功,清代在继承前代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官窑对霁红釉的烧制极为重视,在配方、烧制工艺等方面不断摸索,使得霁红釉的质量达到了新的高度。霁红釉瓷器常被用于宫廷祭祀、陈设等场合,具有较高的地位。然而,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中国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这件霁红釉罐就是近代中国文物流失的见证,反映了当时文物保护的艰难处境。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