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陶质绳纹配饰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文物盗卖
潜在等级
三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晚清至民国年间,社会秩序混乱,经济衰退,民间藏家为维持生计,出售家中文物。这件陶质配饰可能在民间交易市场被外国文物贩子或其代理人发现,以低价购得,随后通过海上走私等非法文物贸易渠道,将其运往英国,最终被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整体呈类似 “8” 字形,造型独特,表面有明显的绳纹状雕刻纹路,仿佛缠绕的绳索,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材质与色泽:以陶土为材质,质地较为坚硬。整体呈现出灰白色,表面有一些斑驳的痕迹,是岁月侵蚀和氧化所致,增添了古朴的质感。
细节:绳纹雕刻细腻,纹路流畅且富有变化,部分纹路交叉处处理自然;器物中间部分略窄,两端稍宽,整体比例协调;表面有一些细微的孔洞和磨损痕迹,可能是制作过程或长期使用、埋藏造成的。
历史背景
唐代是中国陶瓷业蓬勃发展的时期,除了举世闻名的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等,普通陶制工艺品也较为丰富。这些陶制配饰或用于装饰衣物、器物,或作为建筑装饰构件等。唐代工匠们在陶器制作上不仅注重实用性,还在造型和纹饰上进行创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貌。然而,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中国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这件唐代陶质绳纹配饰就是近代中国文物流失的见证,反映了当时文物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